8月8日,日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在上海进行了新的兵力部署配资好评配资门户,他将分散的兵力相对集中于日租界和军营,以及有防御设施的东、西纱厂中。
为了制造侵略借口,日军还制造了虹桥机场事件。
8月9日18时左右,日海军特别陆战队驻沪西的第1中队中队长大山勇夫中尉和斋藤与藏一等兵驾驶汽车至虹桥机场,竟要强行越过警戒线至机场内侦察,门卫制止不听,仍向机场内冲闯。
守卫机场的航空委员会特务团第8连哨兵为保卫机场安全,当即开枪将二人打死。
当晚20时前后,上海市市长俞鸿钧通知冈本季正总领事时,日海军特别陆战队不承认有人外出。
但是,长谷川清却于21时30分即电令早就集结于日本本土佐世保基地待命的第8战队、第1水雷队、第1航空战队以及佐世保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、吴港镇守府第2特别陆战队等做好出发的准备。
同时,他向海军部报告了上海的情况及自己的决定。
10日晨,中日双方派员去虹桥机场进行了现地调查,确认是大山勇夫二人后,13时25分,长谷川清电令佐世保除第1航空战队外的其余部队立即向上海前进。
图片
虹桥机场事件调查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
11日,这些日军到达上海,当日登陆完毕。12日夜,日海军军令部又将原配属于“华北派遣军”的第2航空战队转隶第3舰队司令官指挥,长谷川清当即下令第1航空战队及第2航空战队立即开赴马鞍群岛前进基地(在上海东南乘泗列岛之的泗礁山)。
日海军军令部考虑到上海中国军队已有作战准备,必须有陆军部队参加才能发动进攻,因此,又在12日2时致电第3舰队:
“陆军……已决定出兵,派遣2个师团。但陆军攻击开始时间须在动员后的20天,因此希考虑尽量于此期间不扩大海军陆战队的战斗正面,等待陆军派兵。”
为了拖延时间、等待陆军到达,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冈本和武官冲野于11日,分别会见了俞鸿钧和淞沪警备司令杨虎,提出在正式交涉之前,为避免再度发生类似冲突事件,要求中方立即撤退保安团并拆除所有防御工事。
他们还解释说,从佐世保增兵上海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日侨。
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可能为中方所接受,即以“上海系中国之地,无所谓撤退”等理由,予以拒绝。
冈本见威胁无效,当日下午又要求由中、英、美、法、德、意、日各国组成的淞沪停战共同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,以所谓“中国保安团及正式军队进行战争准备、妨碍租界安全及违反停战协定”为理由,提请各国代表采取有效方法制裁中国。
中方代表当即“依法据理驳复谓:
'(1)停战协定早为日方破坏。因日方军队时常侵入八字桥一带区域,该处地段按照协定,日方军队悉应撤退。
(2)日方既破坏停战协定,则根本无依据该协定作任何提议之权。
(3)日方每利用共同委员会为实施该国侵略政策之工具,于己有利时则提及之,于己不利时则漠视之,应请各国注意。
(4)日方对于虹桥事件,一方(面)同意以外交方式解决,一方(面)军舰云集、军队增加、军用品大量补充,此种举动,影响各国侨民生命财产之安全,且对于我国威胁与危害。
根据上项理由,应请大会对日方请求驳斥,并对日方之威胁行为报告各国。’
……后中立国代表问:'双方军队能否隔开以免冲突危险?’(中方代表)当即驳称:'我方队伍在本国领土,采取自卫行动,并无不合。日方军队如能撤退,自无冲突危险。’至此,会议陷于僵局。
厥后,我方表示:
中国军队当恪遵中央'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’之一贯政策,如日方不向我攻击,当决不向其攻击。”
于是,会议遂在未得任何结果的情况下散会。
但是,随着日军侵华战争局势的发展,上海战事已不可避免。虹桥事件只不过是一条点燃的导火索而已,中日双方在以外交手段进行交涉、应付的同时,实际上,开始紧张进行反侵略和侵略作战的动员与准备。
日本方面:
日海相米内在10日的内阁会议上说明上海情况后,要求动员陆军部队。陆相杉山答应派遣陆军。
12日,参谋本部“根据陆军省、部的协议,制定了派遣兵力方案。其构想是:
(1)上海方面派遣部队,是以第11师团(欠一部)和第3师团为基干,编成1个军,8月15日为动员第一日。
(2)青岛方面派遣部队,预定是第11师团的一部和第14师团,其派遣时间伺机而定。
(3)运送:继续使用现在担任运送第二次动员部队的船只(预定16日完了)。
(4)动员规模:兵员约80万,马匹约87000。”
在当夜召开的首、陆、海、外四相会议上,一致同意向上海派遣陆军。
就在日本高层规划出兵上海的同时,在上海日军也正进行紧急战备。
根据日海军部及第3舰队司令官的命令,上海特别陆战队司令官大川内传七少将于12日17时,下达了第2号非常警戒配备命令,命所属各部队立即进入阵地,准备战斗。
图片
淞沪会战之前,在街头布防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 图片来自网络
其兵力区分及主要部署为:
(1)八字桥警备部队:特别陆战队第3大队,附150毫米迫击炮4门、步兵炮2门,另配属轻坦克1辆、装甲车1辆、重机枪车3辆,防守八字桥至天通庵一线(主要防御地段的正面约1600米)。
(2)北部警备部队:特别陆战队第1大队(欠第1中队),附速射炮2门,配属轻坦克2辆、装甲车2辆、重机枪车3辆,防守沙泾港经持志大学、爱国女校至八字桥一线(主要防御地段的正面约2400米)。
(3)东部警备部队:特别陆战队第5大队(原佐世保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),附山炮4门,配属轻坦克1辆、装甲车2辆、重机枪车3辆,防守公大纱厂及沪江大学经胡宅至天宝路一线。
(4)西部警备部队:特别陆战队第1大队之第1中队,防守丰田纱厂。
(5)中部警备部队:特别陆战队第6大队(原吴港镇守府第2特别陆战队)、特别陆战队第2大队,附150毫米迫击炮4门、速射炮2门、步兵炮2门,防守日军防区内陆海军武官室等各重要据点,并随时准备支援第一线部队。
(6)虹口警备部队:第3陆战队(“出云”号舰上陆战队),主要防守日本俱乐部;汉口特别陆战中队(由汉口撤沪),附山炮4门,主要防守女子中学及欧阳路一带。
(7)兵营地区警备部队:特别陆战队司令部大队,防守陆战队兵营及其附近。
(8)预备队:特别陆战队第4大队(炮兵)、第1陆战队(第11舰队舰船陆战队),控置于海军司令部;
同时,第4大队第7中队150毫米榴弹炮4门,第8中队120毫米榴弹炮4门,第9中队山炮4门、高射炮中队高射炮4门分别在新公园(日义勇队靶场)、第1海军用地、陆战队兵营占领阵地,完成对预定各目标的射击准备。
中国方面:
军委会于11日“决心围攻上海”。当晚处置如下:
(1)令张治中率领第87、第88两师于今晚向预定之围攻线挺进,准备对淞沪围攻。
(2)令蚌埠的第56师星夜开苏州,归张治中指挥。
(3)令嘉兴炮2旅即开炮兵1个团赴苏州归张治中指挥。
(4)令炮10团(新15榴弹炮)在京的1个营开赴苏州,归张治中指挥。
此时炮10团之1个营及炮8团原来已布防在苏州、无锡一带。
同时,还命令海军部按预定计划,立即撤除长江灯塔、航标及封锁江阴长江。不过,原本计划扫荡日军在长江内的舰艇,由于情报早已泄漏和日军第3舰队战备需要等原因,长江内的日海军第11战队已于8月9日前,集中于上海附近,故未实现。
张治中接到命令后,于11日晚即“以已准备之火车、汽车输送现有军队至上海,置重点于江湾、彭浦附近,准备对敌猛施攻击,进占敌军根据地而歼灭之。
并对各部之处置如下:
(1)现在上海地方部队,主力固守真茹、闸北、江湾市中心区、吴淞各要点,一部警戒沪西、沪南,掩护军队前进。
(2)87师推进有力一部,确占吴淞,主力输送到达,前进展开于大场、江湾以北地区后,再推进至江湾市中心区,准备攻击;另以有力之一部控制罗店、浏河。
(3)88师(欠1团)输送到达,前进展开于真茹、大场(不含)之线后,再推进至闸北、江湾(不含)准备反击。
(4)炮10团1营及8团进至真茹、大场占领阵地。
(5)钟旅(独立第2旅)在松江之1团,转苏嘉路至南翔待命。
(6)56师输送到昆山后,进至太仓、支塘待命。
(7)88师527团至南翔,为总预备队。
(8)职拟12日上午进至南翔。”
12日晚,各部均按命令到达指定位置展开,并占领了进攻出发阵地。
张治中从战术要求出发,企图掌握先制之利,在日军尚未准备充分之前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。
他于当日中午致电蒋介石、何应钦:
“本军各部队在本日黄昏前可输送、展开完毕,可否于明(元)日(即13日)拂晓前开始攻击?我空军明晨能否同时行动?……乞示知。”
蒋介石从政治战略需要出发,认为有英、美、法、德、意各国代表参加的停战共同委员会当时正在开会,为避免在宣传上造成不利的国际影响,复电张治中:“希等候命令,并须避免小部队之冲突为要。”
在海军方面,陈绍宽奉命于11日夜令“甘露”、“皦日”、“青天”号测量船和“绥宁”、“威宁”号炮艇驶赴江阴以下江面,将各航路标志彻底破坏。
并且,陈绍宽还乘“宁海”号巡洋舰率领第1舰队主力“平海”、“海容”、“海筹”、“应瑞”、“逸仙”号等舰艇,驶赴江阴,于12日将征用的招商局等各轮船公司的20艘商船和海军老式舰艇“通济”、“大同”等8艘拆下舰炮等武器装备,沉于江底,封锁长江航道。
后来,又将日本趸船8艘和新征用的“公平”、“万军”、“永吉”3艘商船沉于江阴封锁线;
并从江苏、安徽、湖北等省征用大量石子及185艘民船、盐船,用以填补缝隙。
日海军航空兵飞机轰炸江阴封锁线后,9月25日,守军再将当时最大的巡洋舰“海圻”、“海琛”、“海容”、“海筹”沉于封锁线后,构成一道辅助阻塞线。
淞沪会战开始时,参战的日军是其海军第3舰队(1932年“一·二八”沪战时编成),司令官为长谷川清中将,旗舰为“出云”号。
图片
淞沪会战前,在外滩江面上游弋的日军军舰“出云”号 图片来自网络
当时,他指挥的部队有:
一、第10战队:司令官下村正助少将,主要作战舰艇有“天龙”号等2艘巡洋舰、3艘驱逐舰。
二、第11战队:司令官谷本马太郎少将,该舰队为侵华需要而建立的,均为适应于长江作战的浅水舰艇,编有“八重山”号等1艘驱逐舰、1艘敷设舰、7艘炮艇。
三、第5水雷战队:司令官大熊正吉少将,主要作战舰艇有“夕张”号等1艘巡洋舰、5艘驱逐舰。
四、第8战队:司令官南云忠一少将,主要作战舰艇有“比良”号等1艘轻巡洋舰、3艘驱逐舰。
五、第1水雷战队:司令官吉田庸光少将,主要作战舰艇有“川内”号等1艘轻巡洋舰、6艘驱逐舰。
六、上海特别陆战队:司令官大川内传七少将,下辖5个大队(包括司令部大队),配属有佐世保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和吴港镇守府第2特别陆战队。
陆战队每个大队编制540人,辖有步兵中队及工兵、通信、机枪小队,还配属有小型坦克、轻装甲车、山炮、野炮及高射炮等。
第3舰队还辖有海军航空兵:
第1联合航空队:下辖木更津航空队和鹿屋航空队,木更津航空队有“96”式陆基攻击机20架。鹿屋航空队有“98”式陆基攻击机18架、“95”式舰载战斗机14架。
这个联合航空队于1937年8月6日奉令进驻济州岛和台北。
8月8日,鹿屋航空队由鹿儿岛基地转场至台北;木更津航空队因济州岛航空基地尚未完工,由千叶县木更津基地暂时转至九州大村机场。
另外,还有第1航空战队:编有“凤翔”号、“龙骧”号和第12战队的“神威”号水上飞机母舰,共有战斗机21架、轰炸机12架、攻击机9架。第2航空战队:编有“加贺”号等第22驱逐队,共有战斗机12架、轰炸机12架、攻击机18架。
这两只战队各舰均泊马鞍群岛。
会战开始时,驻沪日军总兵力共有特别海军陆战队约5000人、在乡军人3600人。另有由日侨组成的义勇队约3000人,可担任后勤工作,必要时亦可参加战斗。
拥有作战军舰约30艘、各种作战飞机100余架,其中主要机种为“96”式陆基攻击机、“96”式和“95”式舰载战斗机、轰炸机。
陆基攻击机1936年造,为单翼,最大时速188海里,载5名乘员,装备机枪3挺,可携带800公斤炸弹,续航力为2365海里,主要用于进行战略性作战,飞至南京、杭州等地区进行轰炸的就是这种飞机。
舰载轰炸机为双翼,最大时速167海里,载2名乘员,装备机枪3挺,可携带250公斤炸弹,续航力约600海里,主要用于战术性作战。
舰载战斗机主要用于空战。
会战开始时,中国军队参加作战的陆军部队主要是第9集团军(京沪警备司令部于8月12日撤销,所属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,仍由张治中任总司令)。
下辖:
第87师:师长王敬久,下辖第259旅(旅长刘安祺)、第261旅(旅长沈发藻);
第88师:师长孙元良,下辖第262旅(旅长彭巩英)、第264旅(旅长黄梅兴);
第56师:师长刘和鼎(第39军军长兼);
独立第2旅:旅长钟松;
第57师第169旅;
上海保安总团:总团长吉章简;
上海警察总队:警察局长蔡劲军;
炮兵第3团、第8团、第10团。
第87、第88师原为德国顾问训练的教导第1、第2师,1936年改编为调整师,武器装备齐全,官兵素质较好。
图片
集结完毕的中国军队德械师 图片来自网络
每个师辖步兵2个旅,每旅2个步兵团,直属分队有骑兵连、炮兵营、工兵营、通信兵营、辎重兵营、卫生队、特务连等。
全师编制10923人,有步骑枪3800余枝、轻重机枪328梃、各式火炮与迫击炮46门、掷弹筒243具。第88师还装备有战车防御炮兵1个连(有37式苏罗通炮6门)。
第56师为整理师,编制单位与调整师基本相同,但人员装备稍少,全师人员8170人,系由原安徽马祥斌部及北洋军吴新田部改编,战斗力较差。其炮兵团各辖2营6连,每连装备有山炮或野炮4门。
总计,我陆军兵力约5万人。
8月13日,军委会下令将苏浙边区公署改编为第8集团军,下辖第61师、第55师、第57师、第62师、独立第45旅、炮兵第2旅(欠第3团)。并划定第8、第9两集团军的作战地境以苏州河至南站之线为界,以北为第9集团军,以南为第8集团军。
中国海军的主要作战部队共有4支舰队,另有练习舰队和电雷学校,名义上均属海军部领导,但由于历史原因,实际上只有第1、第2舰队和练习舰队归海军部指挥,第3舰队(原东北海军,驻山东)、第4舰队(原广东海军,后改称“广东江防司令部”)及电雷学校(隶属军政部,驻江阴)由军委会直接指挥。
参加淞沪会战的是海军部指挥的第1舰队、第2舰队、练习舰队、巡防队、测量队,以及军政部领导的电雷学校和“海琛”、“海圻”两舰。
其中,以第1舰队实力最强。此外还有第1独立陆战旅,旅长林秉周,辖第1、第2两个团,共4800人,随同第1、第2舰队进行作战。
参加淞沪会战的中国海军舰艇总计70余艘,排水量总共不过4万吨。而日本海军仅第3舰队就达70140吨,并且,中国海军的舰艇质量、装备、火力都不及日本舰艇。
其真正能与日本海军正式进行海战的,不过是“平海”、“宁海”、“应瑞”、“逸仙”4艘巡洋舰,合计才9088吨,尚不如日本1艘“出云”号的排水量,更不要说日本海军本身还有大量飞机协同作战。
原本,中国海军还有十几架水上飞机,抗战一开始,这些飞机又被军委会归并于航空委员会。所以,在战斗力对比上,投入淞沪会战的中国海军远远劣于日本。
“七七”事变后,蒋介石以空军主力25个中队支援华北方面的作战,以迟滞日军南下,仅以一部分担京、沪、杭沿海沿江的侦察与警戒及华中之防空。
当时,空军的部署为:以轰炸中队6个、驱逐中队4个编成天津、南苑两个支队,分别进驻华北各基地(以许昌、周家口、临沂为主),并以驱逐、轰炸、侦察等15个中队支援之。
蒋介石曾计划在华北作战中以空军主力空袭天津、丰台等地日军,并于8月8日发表《告空军将士书》,要求空军将士“及时奋发,以死报国”。
但是,当淞沪会战开始后,南京“不得不放弃华北正面作战计划,将空军全部兵力移用于京沪地区”。直接参加作战的共4个大队,飞机100余架,以南京、广德为基地,以曹娥、杭州、嘉兴、扬州、苏州、长兴等地为前进机场。
当时,中国参战空军与日本参战的海军航空兵兵力大致相当。并且,由于基地较近,补给容易配资好评配资门户,中国空军略占优势;但因指挥不统一,协同不密切,在充分发挥战斗力方面,根本不如日本海军航空队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尊富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